【内蒙古】韩亚成|尘封历史的记忆

微信图片_20250117114352.png

尘封历史的记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内蒙古】韩亚成


在一个秋意渐浓的时节,我回到了家乡巴彦县。应朋友之邀,前往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去参观。从县城出发,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,便抵达了目的地。

图片

博物馆坐落于巴彦镇永发屯,由几排砖石结构的旧校舍改建而成。馆长黄彦辉热情相迎,这座经省民政厅核准的民办非企业博物馆,虽无官方博物馆的恢宏气势,却有着独特的质朴与热忱。走进馆内,我被馆内的藏品所震撼了,近两万件藏品陈列其中,每一件都似一位老者,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,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,瞬间被唤醒。我内心充满了对收藏者的敬意,这是怎样一份对民俗文化的深沉热爱与执着坚守,才汇聚成眼前这令人惊叹的规模。这背后,定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寻觅,无数次在历史长河中的艰难打捞,方使这些珍贵的民俗遗珠得以重见天日,绽放光彩。

图片

馆内藏品以黄河以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物件为主,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直至现当代,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,按照时间的脉络,徐徐展开北方黑龙江十个世居民族的生活长卷。从汉族的古老农具,那粗糙的质感仿佛还留存着先人们辛勤耕耘的汗水;到满族的精美服饰,每一针每一线都绣出了往昔的繁华盛景;从朝鲜族的特色餐具,似乎还散发着朝鲜族美食的独特香气;到蒙古族的粗犷酒具,仿佛装满了草原汉子的豪迈与热情;再到回族、达斡尔族、锡伯族、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鄂温克族、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文化瑰宝,无一不展现着北方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。行走在博物馆,我在这些展品间徘徊驻足,心中满是对先辈们的敬仰与感动,他们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灿烂文化,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。在这历史的长卷中,我看到了各民族相互交融、相互促进,共同书写着北方大地的传奇篇章,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无穷的智慧,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。

民俗4.jpg

行走在博物馆,我还看到了鄂伦春族的狍皮大衣,那细密的针脚仿佛还带着猎人在深山老林里的体温,这是他们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见证,是对森林馈赠的感恩与珍视;赫哲族的鱼皮衣闪烁着独特的光泽,诉说着与江河相伴的岁月,那一片片鱼鳞似的纹理,凝聚着赫哲族人与水的不解情缘;蒙古族的马头琴,琴弦上似乎还萦绕着草原上的风声与马蹄声,每一次拉动琴弦,都是对草原灵魂的呼唤,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歌颂。这些藏品,不仅仅是物件,更是北方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,它们记录了北方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迁徙、融合与发展,见证了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坚韧与智慧。每一次目光的触碰,都让我内心泛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涟漪,这是历史的沉淀,是民族精神的凝聚,我何其有幸能在此处与它们邂逅,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厚重。它们就像一把把神秘的钥匙,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,让我得以窥探先辈们的生活百态,领略他们的精神世界。

图片

据介绍,创办这座博物馆的黄老先生,曾是一名乡村教师。他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对民俗文化的深情,穷极一生,四处寻觅这些珍贵的藏品。他就像一位文化的守望者,在岁月的长河中孤独而坚定地守护着民族的记忆。黄老先生虽已离世,但他的儿子黄彦辉接过了传承的火炬,让这份梦想与情怀得以延续。这份坚守,令人动容,也让每一位参观者对这座博物馆肃然起敬。我也被他们这种精神感动了,这是两代人用生命谱写的文化赞歌,他们不为名利,只为心中那一抹对民族文化的炽热情感,我在感动之余,更深刻地领悟到传承的意义与责任。他们的付出,如同点点烛光,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摇曳生辉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,让我们深知这些民俗文化并非是冰冷的陈列品,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、去传承的鲜活生命。

穿梭于各个展厅,我仿佛穿越了时空,与历史对话,与先民心意相通。这一方小小的博物馆,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,它不仅是展示北方民俗文化的窗口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后人能够在这里寻根溯源,汲取力量,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。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,北方民俗博物馆宛如一座坚固的灯塔,坚守着民族文化的阵地。它时刻提醒着我们,无论走得多远,都不能忘却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深厚文化根基。这些民俗文化瑰宝,犹如繁星点点,汇聚成浩瀚的民族精神天河,激励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征程中,传承先辈的智慧与勇气,砥砺前行。每一次参观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,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次无声的教诲,鞭策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,以创新之态续写辉煌,让北方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,成为全人类共赏的文化宝藏,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,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独特而激昂的乐章。它将民族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,成为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实依靠,引领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,不断探索,不断前行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
文章来源:中国 作家在线


分享 :